藝術總監的話
2014 年本人獲香港演藝學院邀請,出任新成立的戲曲學院創院院長一職。於教學期間, 我深切體會到學生在香港學習粵劇及入行的困難, 如果行業本身沒有拓展的空間, 但求維持舊貌, 年青的從業者很難找到屬於他們的前路。
2018 年, 本人應香港藝術節的邀請,為其「賽馬會本地菁英創作系列」,改編及導演經典粵劇《百花亭贈劍》的演出, 通過現代劇場的演繹手法排演該劇, 多方探討粵劇創作的可能性。演出獲得熱烈的迴響, 2019年香港藝術節再度獻演,更先後赴深圳、上海、廣州巡演, 深受歡迎。內地專家對《百花亭贈劍》的評價, 指出它在創新中堅守傳統, 又具備當今的審美眼光, 是一部有現代精神的粵劇。
回顧當年前輩們如薛覺先、馬師曾、白駒榮等,全憑他們大膽革新,從劇本、唱腔、表演、音樂等等都有創新的作為, 打造出一時的粵劇盛況。今天邀請大家攜手為香港粵劇的前路出力, 在確認自己的文化身份之餘, 更共同發揮我們的「創造力」, 相信絕對可以重現傳統藝術的光芒。
《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》發起人及藝術總監
毛俊輝教授

項目參與者
藝術總監 毛俊輝
項目總監 張紫伶
財務總監 蘇嘉惠
粵樂統籌 李章明
文本研究員 江駿傑
黎耀威
特邀研創演員 龍貫天
鄧美玲
中外劇藝研究員 姚潤敏*
劇藝創作研究員 徐智麟
劇藝研創演員 梁非同
符樹旺
吳立熙
梁振文
項目經理及製作主任 羅浩榮
宣傳經理 房藹琪
項目統籌 劉德政
項目助理 曾素心
*承蒙演戲家族批准參與是次計劃
項目總監的話
自2009年粵劇申遺以來,粵劇成為國家級高度的劇中,廣東、廣西、甚至北京都開設專門的研究中心、機構,就劇種的傳承、紀錄、發展獻謀劃策,香港雖有非遺辦開展相關工作,但主要工作方向仍以社區推廣為主,少量的研究限於紀錄,或是以資助形式外判民間學者著書立說,深度、廣度以及代表性均難以與內地接軌,使本港粵劇多年來一直被隔閡於國家的「戲曲大家庭」之外,對國家最近的發展消息閉塞,無形中少了跨地域、跨劇種的交流創新機會。加上香港粵劇作品演出迄今為止大多數是面向香港本地演藝市場,不論有無好作品,都很少在廣東以外的內地及海外各地區開展演出,與上一代「大繁榮時代」相比,當下的粵劇作品對外輸出量極低,走埠登臺亦不常見,長遠既不利於香港粵劇打造具國際性的品牌,甚至不利於香港粵劇與大灣區之間的交流。
正是在上述的前提下,本機構提出開展「賽馬會毛俊輝劇藝研創計劃」,以經典粵劇重新創作為載體,邀請不同背景、不同年齡的傑出菁英共同合作,以創研為目標的,共同製作一批較好的劇本。同時計劃邀請來自大灣區的高水準演員與本地演員進行論戲、排練、表演等方面的「切磋交流」,利用劇本創作與排練合作促使香港與內地的創作、演出菁英人才進行交流。最終通過數年努力,培養一批創作、演出能力俱佳的粵劇藝術團隊,並藉此搭建平臺與內地及香港進行公開演出和品牌化推廣。
項目總監
張紫伶博士

顧問團隊
該項目由港澳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研究會推出,由香港區召集人毛俊輝教授親自領導,負責整個研創計劃的策劃、研究和培訓。應研創不同需求,邀請各地專家出任所需範疇的顧問,顧問團隊包括︰謝柏樑教授,粵劇名伶阮兆輝先生、龍貫天先生以及白雪梅女士。



